【本土原创】学刊名编的“畬耕橹荡”
2020-08-24 09:58:27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皮宇 |          浏览量:71630

学刊名编的“畬耕橹荡” 

刘富喜

2020.8.23.

本篇以“畬耕橹荡”,隐喻学刊名编、攸人易经畬先生。

“畬耕”者,攒劲垦荒劳耕而创业也。“橹荡”者,奋力摇橹驭航而毅行也。

就是他,北师大俄语系师资新秀之初,就在学界“垦荒”,负责创办《中小学外语教学》学刊。而后任主编多年至退休。

一、农家拼搏读书郎

易经畬先生籍贯湖南株洲市攸县新市镇新中社区易家大屋,出身普通农家。

其天资聪慧得益于家族遗传基因。

易经畬的祖父易芳富,当过13年长工,勤敏一生。因记忆和心算超人,被东家委以协管十多人的“长工头”。大革命早期闹“农运”、任过中共湘赣边区特委的陈向民,被国民党追杀。易芳富甘冒风险,将这位闹革命的堂妹夫,藏匿于“间墙屋”(指储藏暗室)。让他在此安全“避难”45天。

易经畬的父亲易玉轩,是攸水畔勤敏的农夫,闯荡于江湖做“船水生意”,他雇请木帆船队,将新市垅盛产的稻米,经攸水、洣水、湘江、洞庭湖,远销于长株潭乃至武汉。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弥留之际,父亲给少年易经畬留下最后一句话:“好好念书!” 

这遗言成了易经畬终身奋进的动力。他自幼好学。1948年2月全县800多人报考攸县县中,13岁的他,考取第一名——被时人称为“初考状元”。学校让他坐“荣誉席”上课。特地做一张宽大高位的课桌,摆放在教室前头正中。年小正发育的易经畬同学,每天佝着腰趴着坐,异样着坐两年,躯干有点变形,身高一米六的少年微微驼背!

念完初二因家贫辍学。14岁在家务农、驾船两年。

1952年2月,他的堂姑父、革命老前辈陈向民慧眼识才,从长沙专函劝学,并安排其堂兄送他去长沙,插班读初三仅一个学期。8月份顺利毕业参加升学考试。长郡、明德等名校都给他颁发录取通知书。他囿于家贫,选读免学费的毛主席的母校——湖南一师。

1955年,品学兼特优的他,由湖南一师推荐准许报考师范类本科大学(全校仅三名)。他以成绩名列前茅被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录取。

在大学,青年易经畬1不仅长高一个头,身高达1.78米,而且学业精进、特优,提前一年于1958年毕业,被留校留系工作。

开始在基础俄语组上俄语语法课、参与编写新教材。此后,与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序列结下终身的不解之缘,肩负着历史责任担当。

二、学刊主要创办者

在中国教育界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有一批出名的学刊。其中《中小学外语教学》,创办很早、受众很广,让施教者与受教育者都获益很大。教育部和北师大选定易经畬先生负责创办、后任主编至退休。

最初是试行筹办。1963年3月,他被选调到由教育部中学司组建的由北师大牵头的《中学外语教学》专栏编辑组,与马俊明教授一起具体负责,在北京外语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英语学习》《俄语学习》三个刊物各辟出“中学外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学俄语教学”三个专栏,至1966年9月专栏刊发37期。正着手独立创刊时,因文革开始而夭折。

在文革初期的1967年7月,易经畬先生敏锐认识到,随着复课闹革命,必须办外语教学杂志。旋即挂靠首都外语教育革命联络站(半年后解散),于1968年1月独自创办《外语教育革命》月刊发行全国。当时组成由他牵头的三人编辑部,他包揽从编辑、校对到出版的全部工作,曹宝键老师负责发行,郑守钧同志负责财务。一开始就在所谓系劳改队联系马俊明等7位老师参与包装、邮发。后来因太忙则请陈梓老师参与编辑。第一期订户过万,后来订户增至一万八千,两年多时间刊发27期,其中增刊《战备教育资料(汉/英/俄对照)》竟发行了6万多册。1970年5月后迫于形势无奈停刊。

粉碎“四人帮”后,易经畬先生在北京市丰台区一个穷得响叮当的生产队当农业学大寨工作队队员。快一年时,组织通知他返校。缘由是北师大外语系杨迈主任交任务:在原《外语教育革命》的基础上复刊。由易先生全面负责编辑部工作。1977年12月26日教育部中学司批复同意创刊,再经国家出版署批复, 1978 年 7月《中小学外语教学》月刊正式刊发,此后定数节节攀升,期刊发行最高时达28万份。后明确易经畬任主编,从创办到1994年7月退休,一干就17年。

退休后易先生受聘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中小学英语》编辑部工作5年。

如是,易先生为中小学外语教学期刊呕心沥血服务29年。

图文1:《中小学外语教学》是中文核心期刊。创办时易经畬上门请启功书写刊名。

三、 外专委开拓者

所谓“外专委”,是中国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简称。易经畬先生为这一学术团体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81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后改为专业委员会)在北师大成立,易先生被推选为常务理事。1985—1993年他出任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和第三届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尽管任《中小学外语教学》期刊主编的本职工作特别忙,尽管学会理事会是“三无”(无编制、无经费、无会址)单位,可他责无旁贷地倾心投入理事会工作,在任秘书长期间开拓性地解决三大难题。

一是精心组建理事会下设机构。延伸设置7个属种机构学术委员会、俄语教学研究分会、日语教学研究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组、外语教学研究组、国际交流联络组、报刊研究会等,将其建设成有机的树状学术团体,确立了有活力的组织活动形式。

二是精心组办学术交流活动。八年中理事会举办全国性的一两百人以上的学术交流大会14次,差不多每半年一次。下设机构也跟进组织常态性的学术交流。

三是精心组筹学术活动经费。基本操作是:选定省区市承办方资助,与会者交一定的会务费,向各外语教学期刊拉赞助。而且廉洁办会,一会一清,理事会不留余款。

因其初期的开拓工作,2011年11月3日在理事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分别授予易经畬和刘道义(第四、五届理事长)两人“终身成就奖”。年逾90岁的外语教学泰斗陈琳教授上台特致祝贺。

图文2:(左) 易经畬提前一年毕业留校,是北师大师资新秀,于1961年留影。

图文3:(右) 2011年国家“外专委”成立30周年,授予易经畬终身成就奖奖牌。

这位学者视其为集体荣誉,认为是理事长领导下诸位理事与业界同仁团队奋进得来的。他把奖牌呈送置于北师大外国语言文学院陈列室,作为历史印记。

四、善立言建树的学者

因长期接触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第一线,易先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素材,又有多年的理性反思,于是在1983年3至7月,他以易尔山的笔名在期刊上分五期发表4.5万字的《试论大纲、教材和课外阅读》,质疑思维定势,为中学英语教学新大纲、新教材的制定与编写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这不仅在全国业界引发了强烈反响,而且为国家构思新的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1981以来,他运用数字和词汇控制法,率先编选《中学英语注释读物》以及精编中学英语教辅材料。1988年受邀主持了《全国中等农业学校英语教材1-5册》编写。1996年在河南20多所中学以及京晋40多个班级实验其精心设计的外语周期循环记忆法获得成功。

五、执子之手至诚者

易经畬先生的夫人刘广徽,是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名师、一位站讲台52年、对外话语教学整40年的教育老兵。

她出身名门,系林则徐六世外孙女、中国大律师刘崇佑的孙女(大律师曾为京津四个学潮案和七君子案辩护,周恩来等羁案者均得以无罪开释或当庭保释)。她的父亲刘汀业是民国和新中国的外交官,曾具体负责筹建钓鱼台国宾馆和外交部的国际俱乐部。她的母亲陈克德曾留法归来任中央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易君与刘君是北师大俄语系同学,易君提前一年毕业留北师大本校工作,刘君毕业后远去沈阳师范学院从教。两人都痴迷工作、都不考虑个人终身大事。按现在流行语,差点成“剩男剩女”。经同学热心牵线,促成两人联系。

普通农家子弟第一次去名门之家,易君对未来的丈母娘开玩笑自报家门,说是自己的名字好记,“易经畬”的音近似于“买菜两斤肉一斤鱼的一斤鱼”,睿智而幽默!此后易君刚进刘家大门,服务家政的女士就通报:“一斤鱼来了!”

图文4:易经畬先生与刘广徽女士1964年2月的结婚照

结婚后两地分居九年。在此期间,业务能力特别强的刘君在东北遭遇文革“浩劫”。因父亲的“旧官吏”历史、因加拿大、菲律宾、台湾、港澳都有亲戚的复杂“海外关系”、因自己师从过北外许国璋、周珏良、王佐良三教授而被污为反动权威麾下的黑线人物,加上不介入文革的所谓“批斗”,其住室门口被张贴“钢杆保皇派”横幅,且常挨“批斗”。精神的打击摧残着病体,她两次晕倒在山路上,处于危殆之中。

患难之中见真情。那时消息不畅通,易君刚闻讯即从北京赶赴朝阳大山沟(为战备沈阳师院曾搬迁在此办学),用板车拉着病弱的夫人到火车站,接回北京治疗。继而每天用一毛钱的瘦猪肉炖一支当归,加上饭菜比东北时可口,让夫人连吃45天方能下床行走。

作过田、驾过船的读书人易经畬,磨练出农夫和船夫的秉性很有劲,会劳动。北师大师生下乡支农的1975年,就在北京郊外的大红门乡下,他将两百斤的麻袋一口气扛起,揹麻袋一下午,让当地农民和同去师生瞠目结舌!

文革中,易先生夫人娘屋的刘家家族,因所谓“旧官吏”问题受到冲击,易先生本来有条件搬到北师大单住。但是,出于正义和勇气,他挺身而出,毅然住进和平里刘家,以“根红苗正农民出身”,保护了对中国历史作过贡献的刘家。

改革开放之初,易经畬刘广徽夫妇老师,开大城市优质送教下乡之先河。当得知家乡攸县40所初中英语教师奇缺,夫妇二人商议:咱们可以送教下乡,为当地培训合格外语师资。于是,他俩特地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英语教材编审董蔚君、北师大英语教授李长兰、湖南省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黄千一、湖南师大附中英语特级教师方龙伯,组成一行六人的外语教学专家团队,于1986年暑假以志愿者的身份,专程来到湘东边陲的攸县,尽义务专业培训初中英语教师三个班78人。酷暑期间整一个月,坚辞不进驻教育局安排的县第二招待所,入住在县城东门老教育局无空调无抽水马桶的陈旧砖混房,就餐在局机关简朴食堂。专家团队白天满负荷站讲台,晚上分别在陋室一对一个别辅导口语,再经笔试面试对一个个学员严格考核,验收时全部合格乃至优良。易经畬夫妇连微薄的加班补贴也不领。学员们实在过意不去,就自凑酬金谢师,专家团队分文不收,转而购买录放机,回赠县局教研室,用于师资培训。其情其义其廉其艰苦奋斗其专业精神特感人、激励人!

刘广徽老师退休后患两种癌症等多种疾病,仍坚持抱病体返聘站台15年,都由易先生精心关照。特别是因患尿毒症,每天在夫君帮助下自行四次腹膜透析,顽强地抗争!在此期间,刘君接受香港中文大学委托,与夫君一起,合编《普通话低中高级证书课程》一套六册,至今仍在沿用。

刘君去世后,易先生秉承夫人生前心愿,抱病体编写一带一路”易学普通话课程》。

刘老师退休后的七年中,四次被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2012年第一次下达病危通知书”之时,她与夫君话出肺腑之言:我喜欢教学,搞了一辈子教学,我决定我走后把遗体捐献,作为医学教学之用。请帮我赶快办理此事,这是联系电话。被感动落泪的夫君,当即来到北京市红十字会,与捐献遗体接收站三个受捐者之一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签订了捐赠协议。

刘君于2018年12月20日去世。没有举行任何仪式,连她生前长期服务的北京语言大学以及国外和攸县的亲属也不用前来祭祀。只有夫君、儿子和侄子、侄孙婿共四位至亲,静静地随着红十字会派来的灵车,护送她走完这最后一程。在接收站,夫君轻轻地剪下她少许头发,带回留作永久的纪念。

易先生商他兄长、姐姐的后人,两位弟弟及其后人,带头倡行“不占坟地、不用棺材、不立墓碑”的生态殡葬,在老家新中社区含灿岭家门口,新建了一个简便的、百年之后存放骨灰盒的《富轩堂》(堂名取祖父、父亲名字各一个字)。

易经畬先生曾设想:2020年中秋前后,在此堂前举行隆重的仪式,将 “执子之手”的夫人刘广徽老师的遗发盒,安放、珍存于《富轩堂》,今后自己也进去,冀望再与夫人在天国聚会,一起安详安息!

2020“新冠”瘟疫大流行。抱病体蜗居北京语言大学教工宿舍24层楼的易经畬先生,争分抢秒著书《“一带一路”易学普通话课程》,整整八个月没有下过楼。

时间差强人意,书稿还来不及完成。2020年8月21日12时25分,易经畬先生心脏骤停,撒手人寰!

易经畬先生与刘广徽女士唯一的儿子,近期回到北京照料病重的父亲。在8月14日还在老家的亲友群发送如下信息。

易经畬先生生前最后一张照片(易智暉 摄)

图文5:易先生儿子在亲友群发照片并附言:

家父在家里闷了八个月,今天第一次下楼。

老家的亲人们大为高兴,纷纷祝愿他早日康复。谁也没料到七天后他就远离亲人、阴阳两隔。

昨天22号,攸县的亲人急赴北京,料理后事。于今天23日,将遗体火化。

图文6:亲人们就在易先生家的客厅商议后事

亲人中有易先生的亲家,易先生哥哥的外孙女婿,易先生姐姐的两个儿子,易先生二弟的两个儿子。

他们议定:丧事从简。在北京不搞任何仪式,遗体当即火化;火化后即刻启程,由至亲护送易经畬的骨灰盒和刘广徽的遗发盒回老家、叶落归根;旋即举行骨灰盒和遗发盒进入《富轩堂》格室安放的简朴仪式。

而这种格式安放,正是2016年国家九部委发文推行节地生态葬之首倡形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亲人中易先生的二弟当年在抗美援越战场上立过功、复员到国营农场。易先生姐姐的长子当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立过功、被提干。

行文至此,笔者不能不发感慨:多么好的平民百姓人家!就在这平民之家,出了一位外教名师,她拥有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出了一位学刊名编,他奋发进取、人为世范!

这两位北师大读书的伴侣、一辈子无私奉献教育的伉俪,可说是共和国千千万万平凡教师之中最优秀的代表,可算共和国教育战线的时代楷模!

在这个平凡之家,还出了两位据守祖国钢铁长城的勇士,为共和国的安全,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

平凡的人家,孕育着、传承着、闪耀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伟大!

【笔者简介】

刘富喜,1946年生。湖南攸县人。196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湖南师院中文系毕业。当过高中教师、中师高级讲师、高校副教授。曾履职攸县县委办副主任、酃县(1994改为炎陵县)县委副书记、株洲教育学院(含师专)院长、株洲市教育局长。离岗时被聘任湖南省政府督学。退休后独著《教育的新视野》主编教师培训考核用书《教师的新视野》主编小百科《话说攸县》学术专著《攸县方言》以及文艺创作《乡土幽默》等共八部。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