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五年丨突出群众主体 让咱们的文明更有力量
2021-01-04 17:15:50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刘洁琼 |          浏览量:4390

攸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李曾】近年来,攸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健脑、强身、富民”为内涵,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完善礼遇褒奖机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效果明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攸县特色”。 

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攸县网岭镇宏大村王家组村民尹余良吃完晚饭,便拉起小孙子直奔屋场的小广场。

从家里到小广场只要十分钟路程,广场上已聚集了不少村民,今天县里的剧团要来给大家唱戏,趁着戏还没开场,尹余良赶紧找了个位置坐下。

王家场组小广场上的花鼓戏开场了,菜花坪镇菜塘村弄塘“门前三小”的老樟树下,镇里的干部则摆开了“龙门阵”。一轮皓月、一杯清茶、几十个乡亲围坐一起,聊起了“节约粮食”的话题,算下来这也是攸县“门前三小”小讲堂的第1886场宣讲。

攸县菜花坪镇菜塘村弄塘组村民刘冬谋说:“这个小讲堂啥都讲,国家政策、养殖技术、好人好事,他们比电视里讲得明白,我们一听就懂。”

不讲排场不打官腔,亲切的乡音朴素的道理,这样的“乡村夜话”讲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小天地孕育着文明的力量,这些力量不仅来自群众对文明的渴望,更来自每个攸县人的自我奉献。在“攸悠我行”文明实践 App上,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发布,截至2020年9月已实施志愿服务3200余项。这些志愿活动有的由个人发起有的由团队发起,细看每个志愿活动,都做到了将温暖精准配送。

小集小学位于攸县边远山区,学校只有40多个学生4个老师,没有专业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攸县文旅广体局发起“艺体乐边乡”的志愿活动,攸县青少年宫的专业老师志愿加入,连续两年给全县的山区学校送教上门。

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攸县的5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5万余名志愿者,都会依据各自的特长精准的对接需要帮助的人群,把爱与善传递到了每一个角落。志愿者谭云波一有时间便会参与志愿活动,一年多的时间已在“攸悠我行”App上累计积分78分,按照攸县礼遇褒奖制度,他可以在指定的9个礼遇褒奖点兑换礼品。

谭云波说:“我最喜欢的还是兑换书籍,其实这些礼品也不贵重,却是对志愿活动的一种肯定,让人觉得做好事其实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终要实现良性循环的道德行为交流,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上升。这种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攸县还凝结成了乡贤文化。这间“乡贤馆”,位于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创办者是退休回乡教授夏昭炎。2004年,他从湖南科技大学解甲归田,和老伴杨莲金,自掏腰包在自家高桥屋场建书屋、开课堂,开始了“门前三小”的初步探索。

夏昭炎介绍:“退休回来之后,我看到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很匮乏,我就想能不能在这里搞个小书屋,搞个假期学堂,我来给大家讲讲有益的故事,我老伴呢教大家跳跳舞,把精神丰富起来。”

就这样,在夏昭炎的感召下,党员带头、乡贤引领、村民自治,这里逐渐发展为集书屋、老年课堂、少儿学校、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夏昭炎也从家门口的小讲堂上走向了全国道德模范的领奖台。有了模范的带动,一大批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纷纷效仿,中国源远流长的乡贤文化,在攸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重放光芒,“评乡贤、当乡贤、学乡贤”在攸县蔚然成风,600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被评为新乡贤。石羊塘镇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贤文化小镇”。

正如夏昭炎教授所说,攸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把“健脑、强身、富民”作为目标,推动省民政厅等部门单位及市直全国文明单位、省文明标兵单位、省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点融合共建,自下而上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弘扬时代新风。截至目前,攸县在村、组建成“门前三小”新时代文明实践点600个,在城区居民小区和银行、医院、行政审批局等窗口单位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7个,真正把实践阵地延伸至百姓家门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

责编:刘洁琼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