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湖南攸县:“门前三小”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
2021-01-08 08:45:00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皮宇 | 作者:新华社          浏览量:10265

新华社长沙1月7日电 近日,全国第二批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在京公布,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门前三小”做法在全国数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南省在此次案例遴选过程中唯一入选的案例。攸县县委书记康月林在案例发布会上作代表发言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门前三小”建设力度,力争3年内建成“门前三小”1000个。

攸县是湖南劳务输出大县,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较多。据康月林介绍,“门前三小”起源于攸县谭家垅村高桥屋场,雏形是一个农家书屋。10多年前,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老伴回到老家谭家垅村,发现村里物质条件好了,但是缺少文化生活,特别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心需求比较强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夏昭炎修整祖宅,从一开始成立书屋带领孩子们阅读,到开设百姓课堂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再到组织村民成立文体队,把水泥坪当“乡间舞台”,推广保健知识。以夏昭炎夫妇的“高桥经验”为蓝本,攸县县委县政府2017年铺开在农村百姓家门口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的“门前三小”工程。

图为湖南省攸县谭家垅村“门前三小”

为了激发群众积极性,攸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这一工程,按照群众自行建设、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县委县政府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配送相关设备,并鼓励老百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家族祠堂、闲置民房、旧村部、空置学校等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可先期建设“一小”或“二小”。

记者发现,攸县出台的相关方案只提到“三小”的场地标准——覆盖人口不少于300人,小广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小书屋和小讲堂面积均不少于20平方米,周边老百姓步行至“三小”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至于筹资、选址、筑坪、选人、定房屋等工作,则由老百姓自己来做。

建好怎么用?为了使“门前三小”更好地发挥作用,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本土乡贤成为“门前三小”的管理志愿者。申报过程中,除场地需要达标外,“门前三小”还必须明确至少有一位当地乡贤来带领和组织。从具体实践来看,乡贤能通过“门前三小”发挥作用,“门前三小”还可培育新乡贤。

为什么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康月林表示,“门前三小”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投资较多、后续管理任务较重的复杂工程,政府主导模式显然不适用,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激活群众,最大限度释放基层自治的能量。

对于政府在“门前三小”工程中承担的角色,康月林认为:一是当好“领导者”,确保“门前三小”是党的阵地,是党风带民风的平台,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二是当好“策划者”,整体工作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如设计统一的徽标、制定规范的申报程序等,在“门前三小”各具特色的基础上,整体上风格统一;三是当好“服务者”,对于老百姓提出的“服务申请”,相关部门会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把服务送到位,如送音响、送党课、送电影、送义诊等。攸县还推出了“菜单式”服务,群众需要什么活动,“点什么就送什么”。

图为湖南省攸县文化馆送非遗现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乡村文化繁荣和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门前三小”有效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哪建、谁来建、怎么用、如何管等问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杜志雄强调,攸县“门前三小”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力求“以小切口做大文章”,严禁大搞拆建,发挥乡贤作用,防止“重建轻管”,这些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下一步,攸县将继续加大‘门前三小’建设力度,加大县财政以奖代拨力度,进一步对接农业农村项目,积极发动群众自愿捐款、爱心企业和人士捐助,力争3年内建成‘门前三小’1000个。”康月林说。(刘芳 陈宇箫 赵珊珊 王萌)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