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新景·“镇”在出圈①丨一个尚武之乡的文明蜕变
2025-08-08 10:24:24          来源:株洲日报 | 编辑:向佳 |          浏览量:8884
编 者 按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正在株洲县域的沃野田上生长出鲜活的模样。一批“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特色小镇破土而出,勾勒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即日起,株洲日报推出“县域新景·‘镇’在出圈”融媒体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乡镇名片:

石羊塘镇是攸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攸县香干”的主要产地。近年来,发源于石羊塘镇的“门前三小”获评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并被省政府作为典型推介;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创新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乡贤馆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建设先进集体,乡贤馆农家书屋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乡贤+调解”工作法入选全省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攸县石羊塘镇落地生花。

28个,这是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的“门前三小”阵地;74名,这是被称作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乡贤+调解”模式的乡贤数量。十余年间,石羊塘镇以书声为鼓点,以乡贤为引领,在乡土间“种文化”,打开了小镇出彩的想象空间。

攸县石羊塘镇高桥“门前三小”  文明株洲供图

当文化礼堂的朗朗读书声盖过争执声,当村规民约成为自觉遵循,当文明新风融入柴米油盐,村民们惊喜地发现,精神滋养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创造价值的共富密码。

日前,我们赴这个尚武之乡,探访其“种文化”新路。


01
困境:门派之争生出恩怨情仇 


“山林姓公,谁规定咱不能种油茶树?”

2008年,石羊塘镇贺家坪村发生一起争执:年近八旬的夏某,一榔头将山地承包人汤某打翻在地。

原来,汤某承包了村里的林地搞开发,夏某在未经汤某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挖地种油茶。种下不久的树苗一夜之间被人连根拔起,于是双方大打出手。好在民警及时出面调解,才避免了事态升级。

那时的石羊塘镇,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案件时有发生,村民戏言:“就连鸟儿从这里飞过都要打个寒颤!”

石羊塘镇地处攸县西部,自明朝以来群众尚武,“打架不打石羊塘”曾是攸县流传的口头语。当地上了年纪的人介绍,石羊塘镇早年间活跃着三个武术教派,门派之间经常比武,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村民基本接触过武术训练,因门派之争导致民间冲突不断。

“每年都要打开几个脑袋,甚至发生过村民围堵镇政府大门的恶性事件。”一名镇党委委员回忆,早年司法所档案室的卷宗里,半数纠纷与“门派恩怨”相关,年调处矛盾上百起是常态。

更令人忧心的是,尚武的莽撞渐渐盖过了发展的念头,村民谋出路的思路窄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渐渐落于人后。

“村民广场成了农机‘仓库’,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变成了棋牌室,甚至县里来办一场‘道德讲堂’,村民领了纪念品就走,能听懂普通话的都没几个。”回忆当时的场景,退休教师贺春雷惋惜地说。

02

破题:乡贤归乡播撒文化种子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祖训,绝对不能丢!”

2009年,从石羊塘走出去的“状元郎”、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夏昭炎,退休后回到谭家垅村高桥屋场。

他先办起农家书屋,起初只有零星村民光顾,后来人越来越多,他又扩大书屋规模,开办道德讲堂,讲孝道、论时事、普法理。再后来,他和妻子带着村民组建文艺队、体育队,在水泥坪教村民保健操、太极拳、广场舞。

夏昭炎和夫人杨莲金在免费辅导 文明株洲供图

恰在此时,攸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百姓对文化的渴求与政府的担当撞出火花,双向奔赴,一拍即合。石羊塘镇财政并不宽裕,却咬牙建起28个“小书屋、小讲堂、小广场”,夏昭炎的“高桥农家书屋”经验被迅速推广。

小书屋读出大天地,小讲堂讲出大道理,小广场跳出大健康,这场发端于民间的“种文化”实践,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最深沉的文化滋养。“门前三小”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石羊塘镇成为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这让石羊塘人高高昂起了头。

“比起拼资源、搞文旅,我们的优势在‘人’。” 镇长刘希柯说,石羊塘是劳务输出大镇,走出去的精英们始终牵挂桑梓,“乡贤石羊塘”成为政府的发展共识。

2018年,石羊塘镇组建乡贤文化理事会,呼吁退休的官员、学者以及商人回乡安度晚年,用经验、学识、专长、技艺反哺家乡。

74名乡贤应声而归,慢慢释放出“群星效应”。“湖南好人”贺春雷走访近50位武术大师,促成门派和解,“石羊塘武术”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株洲好儿媳”彭喜颜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婆婆,成了“孝亲”样板……

乡贤归乡,群贤毕至,不仅带回了资源,更让石羊塘夺回了失守的文化阵地,也找回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文明基因。

03
新景:文明新风催生向上力量 


“必须给攸县香干正名!”

2018年,一份刊发在株洲主流媒体上的《攸县香干产业调查报告》引发关注:比起平江辣条“单个品牌年纳税上亿元”的产业,攸县香干“大多停留在作坊式生产模式、与现代新型消费需求严重脱节”的产业困境,让一众攸县香干从业者汗颜。

最初被称作“攸县香干”的,正是发源于石羊塘镇八合冲的“盐豆腐”。

当年年底,攸县豆腐第四代传承人符智波从父母手中接过豆腐作坊,创办了蓬飞食品公司。他沿用传统豆腐制作工艺的同时,引入现代食品工业工艺,让公司迅速发展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豆制品生产龙头企业。

现在,镇里的香干产业已成气候:八合冲村冒出30余个作坊、3家加工厂,全镇年产1.8万吨,90%远销省外,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多年的文化浸润和价值重塑,改变了石羊塘的精神特质,带来的远不止产业觉醒,向上向美的力量正在源源不断汇聚。

这些年,石羊塘镇打造出“乡贤+”系列品牌:“乡贤+调解”复制新时代“枫桥经验”,300余起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就地化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乡贤+教育”办起周末课堂和假期学校,3000多名学生免费受教,镇里考上县一中和二本上线的数量,从全县倒数跃升至前列……

攸县乡贤文化博物馆 攸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乡贤文化成了石羊塘镇的一张名片。今年6月,攸县乡贤文化博物馆在石羊塘镇揭牌,馆内系统梳理了攸县乡贤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开馆当天就游客如织。

如今,石羊塘的书香气质越来越浓,少了尚武之乡的莽撞,多了文明之乡的隽永。




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


很长一段时间内,衡量乡村发展的标尺,似乎总偏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特色经济等,却不知,当文化断裂、治理失序,再亮眼的经济数据也撑不起乡村的未来——这是城镇化进程中,不少乡村陷入的共同困境。


石羊塘镇的蜕变,就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另一种可能:乡村治理,既要现代公共规则,也要传统人文精神;乡村振兴,既要让人们在享受物质丰裕的同时,又要构筑起坚实的精神家园。十余年间,从“门前三小”播撒文化种子,到乡贤归乡重构乡风,石羊塘用“种文化”的耐心,让文明新风成了化解矛盾的“润滑剂”、激活发展的“催化剂”。


对于乡镇发展而言,相较招商引资打造特色经济,更难的是继承和重塑乡土文化,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石羊塘镇的实践证明:当精神家园筑牢了,乡村的振兴之路,会走得更稳、更远。




责编:向佳

来源:株洲日报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