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湖南攸县县城党校路
这家位于湖南攸县县城党校路的小诊所,并不起眼。诊所的经营者是一位普通的七旬老人。时隔二十多年,这位老人怎么也想不到,当年他捐出的三张收据,即将建立专门的纪念馆。
刘李运生说:“我亲爹死后我也不知道,我娘死后,告诉我继父,我继父边哭边和我说儿子,你亲爹还留了一个东西,你拿出来看一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说现在共产党成功了,应该不怕了。本来你娘不准拿出来,拿出来就会被杀了。 ”
老人名叫刘李运生,老家在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酒埠江镇酒仙湖村。母亲仙逝后,他和弟弟从母亲的一件衣服里找到了被重重包裹的三张收据。
刘李运生说:“我母亲和我说了,她说,这些红军很可怜,确实可怜,不是看到他们这么可怜,我们也不会同情,又淋雨,又是在晚上,又饿得不行,又怕杀头,成功还好,不成功的话,会被杀掉。她说我父亲也说他们可怜,我们要同情他们,要体贴他们。要钱,家里没钱,就说过两天来拿。说过两天,随便哪天来,我弄点钱给你们。家里有米,米也给了他们,菜也搞了给他们。拿钱,他们就打了一个条子。”
1983年,刘李运生将三张收据捐献给了攸县史志办。在攸县档案馆众多的典籍中,这三张收据虽不起眼,却异常珍贵,一直被妥善收藏。
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罗平说:“党史办知道有一个这样的捐款收据,曾经专门上门征集过,当时由于刘李运生没在家,没征集到。后来刘李运生专程把捐款收据送到党史办。”
这些收据质地均为土纸,墨汁手书,每张收据上都盖有公章或多枚私章。其中第一、第二张长16厘米、宽8厘米,上书“没收征发委员会收据”。第三张长10厘米、宽8厘米,上书“收款见证”。第一张收据内容为“兹收到刘各八捐款洋边壹拾陆元整所收是实”,落款为“湘东南挺进队队长炉天才、政委刘培善,1935年6月25日”;第二张为“兹收到龙塘冲刘各捐款洋边壹拾肆元整所收是实”,落款为“湘东南挺进队没收征发委员会队长炉天才、政委刘培善,1935年7月1日”;第三张记载“兹收到刘葛祥捐款洋叁拾元整是实”,落款为“湘赣军区第二分区没收征发委员会代主任攻白,1935年7月25日”。
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罗平说:“他的大名是刘葛祥,这个老人家耳朵有点聋,又叫他各八聋子,所以又叫他刘各八,可能当时写收据不是特别严谨,就填写了不同的名字,但是主人翁是同一个人。他当时种了两个地主十多亩田,夫妻俩又很勤劳,又利用农闲在东塘和排山的小集市上做点小生意。”
一个贫苦的农民怎么会向湘赣红军捐出60块大洋,如此之巨款呢?这要从他和刘培善的结识说起。
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罗平说:“刘培善就扮成草药郎中,以这样的身份开始和刘各八接触的,从开始认识到慢慢相知,最后刘培善还到了刘各八家里做客。 ”
刘葛祥结识的这个人正是刘培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一直活跃在湘赣苏区边界带领部队打游击。1934年,白色恐怖笼罩湘赣苏区,湘赣主力红军被迫西征,留守的5000名红军战士,也被反动派残害的只剩几百人。中共湘赣省委机关不得不从江西境内迁至攸县柏市的太平山。白色恐怖封锁严密,红军缺衣少食,刘培善带领的湘赣省委特务队奉命以湘东挺进队的名义,下山去群众中筹款。
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罗平说:“后来刘培善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他说我们是红军游击队,现在我们非常困难,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当时刘各八和他的妻子,能在革命处于这样的低潮期支持革命,确确实实不简单。”
刘葛祥决心捐助红军,不仅是出于他与刘培善的朋友之谊,更是他心中对光明的向往,对革命思想的认同。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酒埠江成立了草田乡农民协会,刘葛祥是农会会员,农会带领贫苦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运动。尽管“马日事变”之后,革命力量遭到了血腥镇压,但革命的思想已根植于他的心田,共产党人为穷苦大众、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
刘李运生说:“他们就卖鸡卖鸭卖猪卖牛,是这样卖,当年割了稻谷,还了租谷,卖了点钱,就这样凑了点钱。平时一个月赶五次集,做酒药生意,做这种小生意攒下来的钱,自己穿也舍不得,吃也舍不得,本来为什么拿几回钱,一回拿很多拿不出来,有一点就凑一点,三张收据是这样来的。”
就在刘培善下山筹款时,中共湘赣省委的一大批领导干部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纷纷倒戈,这包括省委书记陈洪时。陈洪时投靠国民党后,为邀功乞赏将湘赣党组织机密全部泄露,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再次遭到残酷镇压。
攸县档案史志局原局长罗平说:“卢天才到了1935年的10月份,他携带枪支带着两个红军战士投降了,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他叛变之后说了群众向红军捐款的事,国民党后来就抓住了刘各八。”
在审讯室里,铲共义勇队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逼迫他说出捐款的字据。刘葛祥机敏的一口咬定是红军强迫他捐款的,字据一把火烧了。
刘李运生说:“我父亲就越发装聋,随他们打,他说他一个人随他们打,打死了就算了。这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最后还说我姑父帮着说了话,把我姑父关龙生也关起来了,也抓起来了。抓了到县里坐了一个月的牢,我父亲坐了半年的牢。”
1943年上半年,没能等到新中国解放,刘葛祥因病逝世,时年56岁。丈夫病逝后,家中无劳动力,妻子齐桂英招赘李运祥为上门女婿。之后的二十多年,无论时事如何变幻,齐桂英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向红军捐款之事,直到1976年她病笃之时,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儿女。
刘李运生说:“(我母亲)说红军还是帮助穷苦的人,怎么样都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千万别站错了队,走错了路。”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1934年秋至1937年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3万留守红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面对20万国民党部队的围剿,其惨烈之状,可以从陈毅元帅的这首“绝笔诗”中窥之一二。也正是在这样看不到光明的日子里,刘培善遇到了刘葛祥,红军与群众相知相惜的血肉之情,温暖了那段岁月。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然变化是单纯时间性的,社会变化则具有为时间标出人文刻度的历史性。而这些散落在时间和空间里的历史遗存,标注的正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正所谓:岁月易老,精神不改。(全媒体记者:刘艳春 洪源 钟晋)
责编:刘承承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2022-3-26成长ABC】高楼小学: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
【2022-2-26成长ABC】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
【2022-01-08成长ABC】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
【2021-12-11成长ABC】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
【2021-11-13成长ABC】攸县话,你会说吗?
【2021-10-30成长ABC】“芙蓉学校”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
【2021-10-16成长ABC】风雨中的向阳花
【2021-10-02成长ABC】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