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门前三小” 共享“攸美 ”生活】用双手去描绘幸福中的美好——江桥街道谢家垅社区门前三小·幸福屋场建设纪实
2022-11-16 16:04:34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皮宇 | 作者:王重之          浏览量:289697

去年,我还在江桥街道任文化专干时,谢家垅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国平跟我说,想建个门前三小。这对于我这个管文化工作的来说,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能办好门前三小,对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促进乡风民风的转变是很有帮助的,但有些村干部总忧虑缺资金、没场地,怕动“门前三小”建设这个念。

我问王书记地址选在哪?王书记说:“资福寺”。

听到“资福寺”这三个字时,我突然想起老辈人留下的一句不知始于何时的口语:“讲起灵龟峰,值不得资福寺。”灵龟峰我去过几次,那是一座独秀在县城东郊洣水河畔的龟形山峰,史上称“梅城第一峰”,峰上有明朝建立的灵龟峰寺。登山寺石级陡峭,林木参天,古刹清幽,秀水环绕,历来是攸县有名的佛教圣地,也是株洲市佛教协会所在地。说灵龟峰值不得资福寺,我想资福寺又有何奇特之处呢?因而,素好寻幽访胜的我,要王书记带我去实地看看。

去时碰巧资福寺在搞建设重修,因而见到的寺庙还没完全修缮好。虽然不见古寺昔日风貌,但残碑犹存,据说资福寺始建于唐朝末年,明清两次重修,后院有参天古樟,树干大得需几人合抱,修缮者因势象形,就地将连根活树雕成观世音形象,成为奇观。寺额悬“天下名山”匾额,殿上一口大钟,高1.8米、口围3.4米、重约1吨,上镌宝鼎,下印梅花烙,直幅铸释迦、弥勒、地藏、弥陀等佛名。香火一直兴隆。可叹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这千年古刹被毁了。

现资福寺是1994年地方民众集资所建,时隔20多年,许是嫌当初寺庙建小了,如今又有人出钱扩建,规模比以前大多了,并加建了居士楼,寺门朝东纳紫气。进得殿门,见“天下名山”的匾额还有在,悬于正殿之额;古钟也还在,历数百年沧桑,钟上字纹仍清晰,敲之声震庙宇,嗡嗡不绝。那棵被雕成观世音菩萨像的古樟树不见了。岁月沧桑,佛不是以前的佛,佛还是以前的佛。所有的一切,入凡人眼都是心中的一个相。

这里山不高,水也只有寺门前一口不大的池塘,池中碧水如镜,不知照见多少过往浮云?眼中平常,看不出比灵龟峰有何特别之处。想起古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就不难理解,这“天下名山”之称应是缘寺而来,寺又缘佛而名。菩萨住的福地,寺名“资福”,受四方众生朝拜,岂有不名之理?不知千百年来,虔诚朝拜的众生,有多少能承佛祖开恩,资得福去?又有多少众生了悟,明白福惟自求?

今年金风送爽的暮秋季节,已辞了街道文化专干,但还喜欢写点文字的我,因还惦记资福寺那儿的“门前三小”建设,再次来到谢家垅社区。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国平一见我很高兴,握着我的手说:“来得好,我们正在搞门前三小和幸福屋场建设,你这个作家来了帮我们去看看,指点指点。”

“我可不是来指点的啊。”我笑着对王书记说,然后问:“还是资福寺那儿吗?”

王书记摇着头说:“不是,改了,“门前三小”不与寺庙搞在一起,选在下垅组,那儿屋场集中,又有场地,可覆盖三个组,400多人口,老百姓也都支持,我带你去看看喽”。

“可以呀。”我放下手中的尚未喝完的茶,起身就走。

坐上王书记的白色小车,从社区出来,沿着进县城的水泥大路下坡,转弯向北,不到几分钟就进入下垅组。道路正在扩宽,车行缓,从车窗里放眼,路左是一垅已经收割的稻田,右边全是一幢连一幢的民居,背后一脉青山环着屋场。久晴无雨,金风染却人间秋色;一棵棵香樟树,在如夏的阳光中,似伞盖荫庇着瓷墙青瓦的民居。车子过桥停在新筑的水泥广场,王书记说:“到了。”

下了车,见广场上堆放着还未安装的健身器材,王书记向我解说,健身器材是下垅屋场的人自发筹资买的。左边一幢新粉刷的老房子,栋墙上有巨幅壁画,画中的蓝天白云下,男女老少几代人,亲密如一家,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眼睛里写满了幸福。脚下的绿草地上绽着花朵,醒目的黑色隶书字,向人传输“邻里和睦一家亲”的暖意。

移步房前,墙上也是字画,字画中都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忠孝礼义仁信智”。

王书记见我在专心关注壁上的画,便向我介绍说:“门前三小所有的画,都是我们社区的妇联主席周双萍作的,原先想请专业画家来画,但要一万多块钱,村里经济困难,为帮社区节约开支,双萍主席主动承担了门前三小所有的壁画业务。她本来就爱好书画,平时社区谁家做喜事都找她写对联,过年时,她买来纸张写春联,免费送给居民。社区本就事多,今年又一秋无雨,天干地燥,防火又防疫,工作压力大。双萍都是在百忙中挤着时间画的,难得哪!”王书记说这些话时,语气里满是夸奖。其实,我心里也惊讶和感动!双萍女士我是认识的,印象中的她,身上不是一式旗袍,就是蓝色西领制服,举止文雅,仪态端庄,且能歌善舞。以前在群里常看到她发的视频,视频里有她带着社区妇女跳广场舞的风采,也有她指导孩子学习书法的耐心,我没想到她不但能书,还会画,在我所见过的村官中,双萍女士是个才女。

六个栋屋的门前三小是很宽裕的,屋里正有师傅在搞装饰,地上满是砂石杂物,我与王书记也就没进去。房前有三颗大香樟树,最大的一棵需三人合围,枝叶繁茂,撑起一片绿荫。一条小溪从房前流过。问水从何来?王书记说垅上有个大水库,灌溉垅下数百亩良田。眼前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秀美乡村的风情画。

听王书记介绍,旧时,下垅是个大屋场,所有房屋都是红墙青瓦,因此称为红屋。红屋古木参天,绿色掩映,进入红屋的路全用石板铺就,显示着洪氏大族的气派。住户都姓洪,一条根脉,以耕读传家,崇文尚武,家风严谨。清时洪家出过一文一武两个举人。文举叫洪寿松,做过七品县令,人称七爷。武举叫洪麒麟,因武艺高强而遭人嫉妒,在长沙武试时,临上场被人设计用酒灌醉,误了应试时间,错失了做官的机会,回家后,受到洪氏祠堂的家法惩戒。

后来,日本侵华攸县沦陷。一次日兵扫荡进入下垅,抓走了洪氏族中一个叫洪田仔,小名洪跛子的人。此人脚虽跛,却一身武艺,日兵押他进城的路上,途经城郊的一座桥时,洪田仔转身一招,将押他的日兵打翻在地,然后纵身一跃,跳入桥下江水中逃走了。这下闯了大祸,日兵后来报复,闯入下垅,一路放火烧屋,将红屋化成一片焦土,这是烙在洪氏后人心上的千古之恨!

新中国成立后,洪氏一族重建家园。随着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越来越好,如今下垅屋场的房子越建越漂亮,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房前。人杰地灵的地方,人才辈出,屋场里有培育桃李的人民教师;有执笔创作,写出过几部戏剧的作家;有走出去创业的公司老总;还有政府任职的国家干部;如今又有考上北大和同济大学的两位学子……

王书记正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下垅屋场的沧桑变故。这时,屋里的师傅走出来喊我,我一看面熟却叫不出名字。王书记忙介绍说他叫洪良其,是个搞建筑的砖匠,这门前三小用的房子就是他家的,屋里屋外的装饰也全是他做。 我“呵呵”地笑着,向洪师傅点头示意。在洪师傅的提醒下,才记起他是我一个朋友的本家亲戚,而且一起吃过饭,没想到他如此记性好,而我却不记得他,让我愧疚自己在识人方面的忘性!

看模样,洪师傅是个忠厚朴实人,年纪应满了花甲,身上手上都沾着泥灰。我问他,自己的房子供出来做门前三小,有想法不?

他憨笑着说,这是他与哥哥俩兄弟的老屋,因为有了新屋,这房子闲着也是闲着,能取点用给社区办门前三小是个好事,何况社区领导也是为我们屋场人好。

我问洪师傅:“用你的屋,还要你自己来装修,社区拿了钱给你不?”

王书记忙接口说:“没有,全是洪师傅自己垫钱,他做的工也没付一分钱。”我问洪师傅用了多少钱和工?洪师傅说:“钱用了将近10万,因为没钱,所以也没喊人帮工,装修都是自己一个人做,样样自己动手,前后做了100多天,现在总算快完工了。”说完,洪师傅又对我憨笑着。

我对洪师傅说,费了这么多钱和工,假如社区没钱给你又如何?

洪师傅想都没想,淡然一笑,认真地对我说:“没有就没有呗,用上的钱和工,反正也是用在自家屋上。”

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就像他朴实的外表,让我十分内感!我还能说什么呢?下垅的门前三小虽还没完全建设好,但下垅屋场之行给了我一个收获。共居在一个社区,或一个屋场,这是生命中的缘分。如果大家都能像双萍女士和洪师傅那样,为了家园的幸福美好,都各尽其力,人尽其才,不计较得失,奉献自己的爱心,又何愁门前三小办不起来?何愁屋场不和美幸福呢?

幸福不是在寺庙菩萨面前跪拜求得到的。幸福的家园是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用心营造!一起用双手去描绘幸福中的美好!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