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时速——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协同救治
2016-12-19 10:20:26          编辑:人民医院 |          浏览量:1059
    2016年11月21日,对于71岁的刘大爷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经历了生与死的重重考验。     当天17时30分,刘某于突发胸痛,疼痛呈压榨样,难以忍受,伴有大汗淋漓,家人见状将他送往县城某医院急诊科就诊。18:20达到该医院急诊科,急诊科18:30首份心电图完成,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务人员立刻将刘某送入抢救室,给予吸氧、开通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等,并立即给予拜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嚼服。此时的刘某表情痛苦,全身皮肤湿冷,胸痛未见缓解。18:45该医院心内科王主任将心电图发送至“攸人医胸痛工作群”,群里的攸县人民医院刘主任、熊主任立即作出回应,“急性下壁+右室心梗,需尽快转运行急诊冠脉介入诊疗术(PCI)”。我院120火速赶往该医院,19:15我院120车到达现场,立即实施转运,熊主任在患者转运途中告知家属病情及交代手术情况。   首份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当时只有刘某的女儿在车上,见到父亲的这种状况特别紧张,因为去年父亲患心肌梗死在株洲市某医院救治,对于是否转我院还有点犹豫。此时刘某突然出现全身抽搐并昏迷,考虑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20科医生立即予胸外按压,不到1分钟,刘某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暂时恢复平稳,刘某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家属同意立即转我院,而在另一边的我院导管室已经做好接诊的准备,启动导管室,熊主任通知介入手术人员,焦急的等待中。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救护车在与死神赛跑。20:05刘某被小心翼翼的从救护车中送至我院,绕行急诊科,直达导管室并开始术前准备。与此同时熊主任与患者谈手术知情同意风险告知书。此时家属没有迟疑,在充分了解手术目的和手术风险后同意手术。20:15时术前准备完成,20:25穿刺,20:30造影开始,10分钟结束造影,进导丝,20:45血管球囊扩张,D-to-B时间40分钟。术中于右冠狭窄处植入支架1枚,术后安返病房。经过近1周的精心治疗,刘某恢复良好,没有胸痛等不适,好转出院。对于刘某来说,这次的急性心肌梗死事件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生与死的考验,他表示在攸县救治比株洲方便得多,且很有效,这其中有医护人员的快速判断和有效救治,还有胸痛中心所倡导的区域协同救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患者恢复良好,内一科副主任熊升林与患者交待注意事项     胸痛中心的建设目标就是要依托具有急诊PCI以及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救治能力的医院建立基于院前传输心电图的急性胸痛患者区域协同救治网络。院前传输心电图的目的在于实现院前诊断和现场分诊,为绕行急诊和非PCI医院提供基础,这既是国外经验,也是我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制订的基本依据。该标准在院内绿色通道基础上,强调具有急性胸痛救治能力的医院与院外急救系统和基层医院的合作以及社区人群教育职能。     要实现完全的无缝衔接必须进行流程再造,以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最高准则。比如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患者具备直接进入导管室的条件就必须将绕行急诊方案纳入整体的救治流程之中;而对于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则应由救护车直接送进CT室进行急诊CT扫描。此外,院前启动导管室亦是院前急救与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的又一典型而重要的环节,而要实现绕行急诊和院前启动导管室,就必须实行先救治后收费的临床路径。 基于急救物联网技术和目前比较常用的通信手段,如微信群,我院专家可以帮助基层医院进行诊断并进行远程救治指导,这种远程会诊模式可以将我院与基层医院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协同救治的整体,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县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     目前,我院已经与24余家医院共同建立了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制订了区域内协同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流程图。只要患者进入区域网络内的任何医院,均采用统一的急诊救治流程,这就使县区内胸痛患者的平均就诊时间缩短了60多分钟,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平均缩短了30多分钟,从而尽快达到90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

责编:人民医院

攸县新闻
成长ABC
攸视频
直播视频
我要报料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