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传承,教育先行。文字是一种力量,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汉字、诗词、汉语体系,是华夏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为促使学生们重视汉字、成语、诗词,体味汉字的魅力,铭记历史发展,让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7月12日上午,湖南科技大学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高桥少儿假期学校开展三下乡特别课堂:从文窥见传承,以史助推振兴。
古语:“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当齐白石老爷爷的门上写着一个心字时,客人便不进门;而当门上写着一个木字时,客人们便进门了,这是为什么呢?”志愿者陈佳祺问道,他从齐白石题字喻课的小故事引入课堂,让孩子们思考汉字结构的秘密,领略它的神奇之处。
▲志愿者讲述文字的魅力 图/何姿慧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陈佳祺表示文字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不仅是中华民族用于表达思维的符号,更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汉字跨越时代的变迁绵延几千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而担当七年级班主任的志愿者陈意则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提高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需要让学生们了解文明的起源,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
▲志愿者与学生互动 图/何姿慧
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从夏商西周到大秦帝国,从占卜陶文到大篆小篆 ,陈意讲述汉字几大字体的演变,唤醒了学生们的共识和共鸣,让学生们在历史的海洋中畅游,让他们认识到汉字的魅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志愿者讲述文字的前世今生 图/何姿慧
“让通过学习汉字让学生们时代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新一代的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守护传承好这份荣耀。”陈意说道。文字赋予了学生成长的力量,给予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开展特别课堂从文窥见中华传承,以史助推乡村振兴。
责编:皮宇
来源:攸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2022-3-26成长ABC】高楼小学:红色文化浸润 爱驻最美村小
【2022-2-26成长ABC】以爱筑校 护航成长
【2022-01-08成长ABC】株洲市最美村小之丫江桥仙石小学:用心育人 用情润心
【2021-12-11成长ABC】国培育精英 携手促提升
【2021-11-13成长ABC】攸县话,你会说吗?
【2021-10-30成长ABC】“芙蓉学校”花开攸州 乡村教育再添新军
【2021-10-16成长ABC】风雨中的向阳花
【2021-10-02成长ABC】不惧挫折 坚毅前行
下载APP
分享到